妈祖
中国海洋历史:汉朝的“海上丝绸之路”
汉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少见的盛世之一,农业、手工业生产力水平都发展到一个新高度,对外交往也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此时,不仅在西北陆路出现了一条连接欧亚的陆的繁忙的“丝绸之路”,而且在东南海上也出现了一条“海上丝绸之路。”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在“处近海”的交趾、日南(今越南),“中国往商贾者多取富焉”。另外,书中还记述了一条中国商船去南海和印度洋一带的航线。
众所周知,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中国丝绸经阿拉伯人之手大量转运到罗马帝国。实际上,当时中国丝绸也有许多是经过海上贸易而转运到罗马的。中国商人将丝绸等中国物品运到印度南部,一些罗马和阿拉伯商人再将这些商品经红海运至埃及的亚历山大港等地,然后经地中海运至罗马。
罗马帝国当时被称作“大秦”,其商人“与安息,天竺交布于海中,利有十倍……其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汉缯彩与之交易,故遮阂不得自达。至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这是中国与罗马帝国直接交往的最早记载,而且是通过海路进行的。学者们认为,来者很可能不是罗马使臣,而是罗马商人。他们可以直接见到中国皇帝,而且以前素未通中国,可见汉王朝对海外使者或商人都持欢迎态度。
在汉代,不仅与南海诸国有频繁的贸易往来,而且与日本的政治经济关系也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日本多次遣贡使来中国,期间自然都有一定数量的物品交易。东汉时,日本还接受了汉王朝颁赐的“汉委(倭)奴国王”金印。此金印至今尚存日本。不难想见,两国之间的还是贸易一定有所发展。东汉末,不少汉王室成员为避乱逃到日本,受到良好安置,史称“归化人”。据相关报道,日本的“原田”氏即为汉刘邦后裔。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尽管政权更替比较频繁,但海外交往和海外贸易还是有所发展。尤其是南方相对较为安定,这类交往和贸易更为频繁。孙吴政权曾派一支万余人的船队横渡台湾海峡,到达“夷州”(今台湾),充分表明当时的造船和航海技术都有了明显提高。孙吴政权还派朱应和康泰出访南海诸国,对各地物产都做了详细记述。这些地方当时都和中国保持着贸易往来。尤其引人注目的是,罗马商人秦伦这时来到孙吴政权的首都,还受到孙权的接见。由此可见,当时中国与罗马帝国也仍然保持着一定的贸易往来。
在两晋南北朝时,这种海外贸易活动也一直没有中断。据《唐六典·互市监》注文载:“汉魏以降,缘边郡国皆有互市,与夷狄交易,致其物产也。”尤其是南梁时期,海外贸易还一时显得颇为活跃。“及宋、齐,至者有十余国……自梁革运,其奉正朔、修职贡,航海岁至,逾于前代矣。”
据阿拉伯史学家记载,在公元6世纪时,也就是中国的南北朝时期,中国船只经常进入波斯湾,并由此进入幼发拉底河,与当地阿拉伯人进行交易,至于中国政府如何管理这类海外贸易,则史无明文。但从各方面的情况来看,中国政府似乎都不加限制,大都采取支持和鼓励的态度。
郑和七下西洋征服过哪些国家?
在中国古代文明构成中,海洋文明与农业文明、游牧文明一样,亦具有重要的地位。在中华文化的传播与外来文明的交往中,海上通道与陆上交通都是主渠道。与沙漠和草原丝绸之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兴衰一样,海上丝绸之路因政治形势的变化也时兴时衰。在古代中国,明初郑和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明朝特指中国南海以西的南洋群岛、印度洋、波斯湾、北非红海一带)无疑是中国海洋文明发展的巅峰,郑和也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航海家。
郑和(约1371—1433年),明代云南昆阳州(今昆明市晋宁县)人,回族,本姓马,小名三宝 (保)。洪武十四年(1381年)十二月开始,傅友德奉命征讨割据云南的残元势力,少年三宝被俘,惨遭阉刑。后随军至北平,入燕王藩邸为宦官。三宝聪慧过人,忠于燕王,在“靖难之役”中屡建战功,深得朱棣信赖。朱棣称帝后,任命其为内官监太监,并赐其“郑”姓,从此,便称郑和,人称“三宝太监”。明成祖死后,第六次下西洋归来的郑和被仁宗任命为南京守备太监。他去世的时间尚无定论,一说是卒于第七次下西洋归途之中,即1433年;一说是回来后卒于南京,即 1435年。
郑和下西洋不是简单、孤立的事件,而是永乐时期文治武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永乐时期,成祖初设内阁、决定迁都北京、编纂《永乐大典》、屡伐元朝残余、遣使通西域和派遣郑和下西洋等一系列举措,都是影响明代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明朝是当时亚洲乃至世界强国,为了彰显其大国地位和稳定周边局势,成祖在继承洪武时期外交政策的基础上,遣使四出,“宣德化而柔远人”,以和平方式竭力构建明朝视野中的世界新秩序。正如《明史·郑和传》所言:“当成祖时,锐意通四夷,奉使多用中贵。西洋则(郑)和、(王)景弘,西域则李达,迤北则海童,而西番则率使侯显。”郑和出使时所捧成祖对西洋各国国王和头目的敕书中言:“尔等只顺天道,恪遵朕言,循礼安分,毋得违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若有摅诚来朝,咸锡皆赏。”(《郑和家世资料》)宣德六年(1431年),面对暹罗欺凌满喇加一事,宣宗遵循永乐时期的做法,责令暹罗国王改正,言:“朕主宰天下,一视同仁,尔能恭事朝廷,屡遣使朝贡,朕用尔嘉。比闻满喇加国王欲躬来朝,而阻于王国,朕度之必非王意,皆王左右之人不能深思远虑,阻绝道路,与邻邦启衅,斯岂长保富贵之道!王宜恪遵朕命,睦邻通好,省谕下人,勿肆侵侮,则见王能敬天事大,保国安民,和睦邻境,以副朕同仁之心。”(《明宣宗实录》卷76)以上诏令明确反映了郑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和明朝对自身的国际定位。
从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的28年间,郑和从苏州刘家港出发,七下西洋,其中前六次都在永乐时期。由于宝船靠风力行驶,故每次出航都在冬季东北信风期,返航在夏秋东南信风期。前三次主要在南海、南洋群岛和南印度洋一带。在此基础上,郑和在第四、五次下西洋时开辟了新的航线,首次到达波斯湾、阿拉伯半岛、红海东岸、非洲东海岸等地,将下西洋推向高峰。2002年,英国退役海军军官加文·孟席斯发表其研究成果,认为郑和的分遣船队于1421—1423年间到达美洲,引起世界震惊。当然此论还需进一步严密论证。
郑和率领的船队是一支混合船队,最多的一次为208艘。除最大的“帅船”即宝船外,还有用于护航的战座船、装载食物的粮船、载运淡水的水船、运载军需和装备的马船等。每次远航的人数在27000人左右,有明确的分工和严格的管理。主要领导为宦官,有正使太监、副使监丞、少监、内监,其下有掌管文书和负责外国朝贡的舍人;有掌管远航粮草和各国贡品的户部郎中;有负责外交礼仪的鸿胪寺序班;有传播中国文化的教谕和从事翻译的通事;有通晓天文和海洋气候的阴阳官生;有精通医术和营养保健的医官医士;有充当礼仪队和负责防御的旗校、勇士、力士等武官和军士;有负责航行、船舶维修的火长、带管、舵工、水手、班碇手、铁锚、木艌、搭材等。从中可以看出,郑和的远航船队是一个流动的复杂的特殊组织。
当然,远航并非一帆风顺。当时东南亚局势不稳,弱肉强食,有些国家与明朝为敌;各种反明的海盗势力横行海上,所以远航必须要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除了自卫以外,还可用以歼灭海寇,制止内乱。在七次远航中,郑和船队一共动用了三次武力。首下西洋时,苏门答腊岛东南部的旧港(也叫三佛齐国)的海盗头目、广东人陈祖义企图劫掠宝船,郑和得到密报后用计铲除了海盗势力,生擒了陈祖义,带回国处死。第三次返航时,锡兰国王亚烈苦奈儿阴谋用重兵劫夺宝船,郑和发觉后,带兵攻打空虚的王城,以少胜多,生擒了国王,保护了船队。第四次下西洋时,郑和帮助苏门答腊的合法国王平定了与其争夺王位的叛乱者,结束了苏门答腊的多年内战。郑和以其杰出的军事才能化险为夷,不辱使命,秋毫无犯,深得西洋各国的欢迎,确保了远航的顺利进行,把大明王朝的声威最大限度地传播于海外。
尽管郑和下西洋的政治目的十分明显,但政治目的主要通过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来实现。由于西洋诸国远离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普遍低于中国,且大多与中国的经济文化联系并不密切,有的甚至毫无联系,加之海上交通不畅,他们无力与中国交往。明朝要维持万国来朝的局面,必须承担巨大的外交成本。除了厚往薄来、不计成本的贡赐贸易之外,郑和船队携带大量的中国货物在远航途中进行着广泛的贸易活动。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金银器皿、铜钱、雨伞、烧珠、樟脑、麝香、水银等深受西洋各国的喜爱。西洋的香料、药材、宝石、琥珀及长颈鹿等珍稀动物、海棠等稀奇植物也被引入中国。在尊重各国固有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的基础上,郑和船队将中国的历法、礼仪、度量衡、建筑、生产技术等传到西洋。西洋各国的绘画、雕刻艺术等也传入中国。中外相互交流扩大了人们的世界视野,极大地丰富了各自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其影响是深远的。
七下西洋是郑和毕生献身的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它是中国古代天文航海技术达到世界最高水平的体现,也是十五世纪前半叶中国繁荣强盛的缩影。郑和远航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不畏险阻、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和以邻为善、和谐共处的和平精神,开辟了中国海洋文明的新时代。郑和是伟大的航海家、杰出的外交活动家和军事家、卓越的管理者和文化使者,是“和平之旅第一人”,是“海上巨人”,他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郑和为中国的海洋事业、世界和平、国际贸易和文化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为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妈祖生平
妈祖,是人们对海上女神的亲昵称呼。据宋代的文献史料记载,她是莆田湄洲一位姓林的女子。
林姓是福建望族之一。闽林始祖林禄,在晋永嘉元年(307)以黄门侍郎瑯琊王司马睿渡江镇建业(今南京市)。十年之后,司马睿于建业即帝位,是为东晋元帝,林禄以招远将军散骑常侍领合浦太守。太宁三年(325),林禄奉敕守晋安(今福建省之闽中、闽西和闽南沿海地区,治所在福州),卒赠晋安郡王。林禄的十世孙林茂,于隋代迁居莆田北螺村(今西天尾紫霄山一带)。迨至十六世孙林披,又迁澄渚(今西天尾镇澄渚村)。
林披于唐天宝十一年(752)明经出身,官终检校、太子詹事、苏州别驾,赐紫金鱼袋、上柱国,生九子,名苇、藻、著、荐、蕴、蒙、邁、■,皆官至州刺史(即州牧),世称“九牧林”。
妈祖的七世祖林蕴,在“九牧”兄弟中排行第六,唐贞元四年(788)明经出身,辟为西川节度推官。元和元年(806),西川节度使刘闢谋反,派刽子手持刀胁迫林蕴随他反叛,林蕴毫无畏惧地叱骂:“死即死,我颈岂顽奴砺石耶?”刘见其大义凛然,终不敢杀。川乱平后,擢为邵州刺史。卒后赐谥“忠烈”。林蕴后裔有一支居湄洲湾沿岸,地名叫忠门,即表其“忠节”之意,现在地名仍旧。
妈祖的高祖林圉,五代时仕闽。曾祖保吉,仕后周,显德元年(954)任统军兵马使,鉴于天也纷乱,弃官归隐。祖父名孚,官福建总管。
妈祖的父亲名惟愿(一说名惟悫),宋初官都巡检,母亲王氏,生一男(名洪毅)、六女。妈祖是这个家庭中的最小女儿。
妈祖诞生于宋建隆元年(960)三月二十三日。在她出生之前,父母已生过五个女儿,十分盼望再生一个儿子,因而朝夕焚香祝天,祈求早赐麟儿,可是这一胎又是一个女婴,父母大失所望。就在这个女婴将要出生前的那个傍晚,邻里乡亲看见流星化为一道红光从西北天空射来,晶莹夺目,照耀得岛屿上的岩石都发红了。所以,父母感到这个女婴必非等闲之女,也就特别疼爱。因为她出生至弥月间都不啼哭,便给她取名林默。
林默幼年时就比其他姐妹聪明颖悟,八岁从塾师启蒙读书,不但能过目成诵,而且能理解文字的义旨。长大后,她决心终生以行善济人为事,矢志不嫁,父母顺从她的意愿。她专心致志地做慈善公益的事业,平素精研医理,为人治病,教人防疫消灾,人们都感颂她。她性情和顺,热心助人。只要能为乡亲排难解纷,她都乐意去做,还经常引导人们避凶趋吉。人们遇到困难,也都愿意跟她商量,请她帮助。
生长在大海之滨的林默,还洞晓天文气象,熟习水性。湄洲岛与大陆之间的海峡有少礁石,在这海域里遇难的渔舟、商船,常得到林默的救助,因而人们传说她能“乘席渡海”。她还会预测天气变化,事前告知船户可否出航,所以又传说她能“预知休咎事”,称她为“神女”、“龙女”。
林默十六岁那年,有一次父兄出海未返,天气突变,飓风大作,狂涛怒威。她预感这次父兄航海必然凶多吉少,急得痛哭流涕。不久,风浪稍息,她便驾舟出海寻觅父兄。父亲果然被她救了回来,但其兄尸体尚未找到。于是,她安慰了父亲后,自己又奋勇驾舟出海寻找兄尸,终于在茫茫大海中,把其兄尸捞回安葬。乡亲们对林默这次救父寻兄的行动,无不啧啧称赞。
宋太宗雍熙四年(987)九月初九,是年仅二十八岁的林默与世长辞之日。这一天,湄洲岛上群众纷纷传说,他们看见湄峰山上有朵彩云冉冉升起,又恍惚听见空中有一阵阵悦耳的音乐……。
从此以后,航海的人又传说常见林默身着红装飞翔在海上,救助遇难呼救的人。因此,海船上就逐渐地普遍供奉妈祖神像,以祈求航行平安顺利。
妈祖出生
在福建省莆田市湄洲湾口,有一个美丽的岛屿叫湄洲岛。岛上有一座巍峨雄伟、金碧辉煌的庙宇,供奉着世界闻名的“海神”妈祖。
妈祖出生于仕宦之家,是福建晋代晋安郡王林禄的二十二世孙女。是当地的望族。她原名林默,妈祖父亲林惟悫,母亲王氏,二人多行善积德。一天晚上,王氏梦见观音大士慈详地对她说:“你家行善积德,今赐你一丸,服下当得慈济之赐。”于是便怀了孕。到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傍晚,王氏将近分娩,见一道红光,从西北射入室中,光辉夺目,香气飘荡,久久不散。又听得四周隆隆作响,好似春雷轰鸣,地变紫色。王氏感到腹中震动,妈祖于是降生。因生得奇,甚为疼爱。她出生至满月,一声不哭,因此,父亲给她取名“默”。
妈祖成长
妈祖有一个哥哥和五个姐姐。八岁时到一所私塾读书,老师所教文章她能很快融会贯通。十岁余,她信佛焚香念经,早晚不懈。十三岁时,有一位老道士玄通经常往来她家,对她说:“你具仙性,应得渡入正果。”于是授以“玄微秘法”。她依法修炼,均能领悟要旨。
妈祖十六岁时,与群女闲游,照妆于井中。忽见神人捧铜符一双,拥井而上,后有仙班簇拥着,把铜符授给她,女伴们都骇得跑开,妈祖则受之不疑,不一会便灵通变化。此后,她虽身在室中,却能时常神游方外,谈吉凶祸福,无不奇中。能驾云飞渡大海,拯救海难,还经常为人治病消灾,远近的人都很感激她,并称她为“神姑”、“龙女”。
妈祖16岁这年秋天九月,有一天,她的父与兄驾舟渡海北上,当时妈祖正在室中精心织布,忽然伏在织布机上闭起眼睛,脸色突变。一手抓梭,一手扶抒,两脚紧踏机轴,拼尽全力在挣扎扶持,惟恐有失。
其母发觉后,十分惊恐,急忙把她叫醒。妈祖于是失手将梭掉在地上。她睁开眼睛,顿足高声哭说:“我父得救,哥哥坠海死了!”其母听罢,十分惊慌,连忙差人打听消息。不一会儿有人来报,妈祖所言果然属实。当时其父在怒涛中,仓皇失措,几次将翻船,若似有人稳住其舵,与她哥哥的船靠近,无奈其兄已是舵摧舟覆了。当时妈祖闭着眼时,脚踏着的是父亲的船,而手抓的是兄船的舵,母亲把她叫醒,梭坠地,兄船舵摧倾覆了,父亲脱险返航,而其兄则被汹涌的浪涛所吞没。兄溺水后,妈祖陪着母亲、嫂嫂和几个村民一道驾船径往茫茫大海寻找哥哥的尸体去了。当时海水汹涌,他们突然发现一群水族聚集海面,大家不由得害怕起来。妈祖说,不要怕,并告诉水族不必迎接。突然水色变清,她哥哥的尸体已浮于海面。这时大家才知道是水神护尸来了。终于把兄尸载回,湄洲岛民无不称赞她孝顺和慈善。此后凡遇妈祖诞辰,半夜即有大鱼成群,环列于湄屿之前,好像拜舞的样子,黎明始散去。
妈祖升天
湄洲之西,有一个地方叫文夹(今名文甲),为湄洲湾出入的要冲。礁石夹杂,分布其地。有一次有艘商船经过这里遭到巨风袭击,船角触礁,海水涌进船舱,情况十分危急,船中人哀号求救,妈祖知道后,非常焦急,忙对村民说:哆头商船即将沉没,应赶快前去援救。可是大家看着狂风巨浪,不敢向前。在这紧急关头,妈祖信手将脚边小草,找了几根,抛向大海。刹时间,几根小草变成大杉,排驾流向船旁,商舟有大杉相附,于是不致沉没。不一会,风平浪息,船上的人相庆大难不死,都以苍天相助,互相庆贺。待到将船靠岸,忽发现大木不知去向,经询问乡人,才知化草成杉附舟,乃是妈祖的神奇功力。这就是传说中的《化草救商》。
话说当时湄洲屿西北方有二神:一聪而善听,号顺风耳。一明而善观,号千里眼。二神经常出没作崇,村民甚受其苦,祈求妈祖惩治。神姑于是混杂在妇女当中上山采摘,经十余日,方与之相遇。二神误以为妈祖是民间女子,将近前,经妈祖将手中丝帕一拂,遂霾瘴蔽空,狂风卷地,两怪仍持斧疾视。妈祖说:敢掷下你们手中的斧么?他们竟然丢下,但再也收不起来,因而咋舌伏法。两年后,二神又出来作崇。这次是在水上出现,乘涛骑沫,沉浮滚荡。当时巫觋都治不了它们。妈祖说:“江河湖海,水德攸钟,彼乘旺相之乡,须以土木方可克之。”于是演起神咒,林木震荡,呼呼作响,沙石飞扬,二神无处躲闪,于是拜伏在地,愿归依妈祖。神姑乃将他们收之为徒,作为耳目,为拯救海难,驱恶扬善效力。
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妈祖时年二十八岁。在重阳节的前一天,妈祖对家中人说:“我心好清净,不愿居于凡尘世界。明天是重阳节,想去爬山登高。预先和你们告别。”大家都以为她要登高远眺,不知将成仙。第二天早上,妈祖焚了香,念了经,与诸姐说:“今天要登山远游,实现自己的心愿,但道路难走而且遥远,大家不得与我同行,”诸姐笑着安慰她说:“要游去游就是了,何须多虑呢!”妈祖于是告别诸姐,直上湄峰最高处,这时,只见湄峰顶上浓云四合,一道白气冲上天空,仿佛听见天空有丝竹管弦奏起的仙乐声,直彻云天,彩虹辉映,妈祖乘长风驾祥云,翱翔于苍天皎日间。俯视人世,若隐若现。忽然彩云布合,不可复见。湄洲人仰头望去,无不欷嘘惊叹。此后妈祖经常显灵,乡亲们时常能看到她在山岩水洞之旁,或盘坐于彩云雾霭之间,或朱衣飞翔海上。常示梦显圣,救人急难,护国佑民。于是乡里之人就在湄峰建起祠庙,虔诚敬奉,后人前来朝拜者,络绎不绝。
妈祖一生在大海中奔驰,救急扶危,在惊涛骇浪中拯救过许多渔舟商船;她立志不嫁慈悲为怀,专以行善济世为已任。
妈祖传说
妈祖生平有许多传说,据《天后志》记载的有十五则,据《天妃显圣录》记载的有十六则。它们分别是:
A:莱屿长青: 湄洲岛旁边有一个小屿,传说有一天,妈祖到小岛上游玩时将菜子撒在地上,不久菜子奇迹般成长,花开满地。随后,每年无需耕种,自然生长。当地人视仙花采之。以后,人们就把这个地方称为"菜子屿"。
B:祷雨济民: 相传妈祖二十一岁的时候,莆田地方出现大旱,全县百姓都说非妈祖不能救此灾害。于是,县尹亲往向妈祖求救,妈祖祈雨,并说壬子日申刻就会下大雨。到了那天,上午晴空无云,丝毫没有要下雨的征兆,申刻一到,突然乌云滚滚,大雨滂沱而下,久旱遇甘雨,大地恢复往日生机。
C:挂席泛槎: 相传妈祖在世时,有一天,海上起风浪,妈祖要渡海,岸边船只是有,但是船上没有船桨,也没有船篷,加上风急浪大,船手不敢开船,妈祖对船手说:你只管起船。随即叫人将草席挂在桅杆上用作船帆。船开上海面,乘风破浪,飞弛而去。
D:化草救商: 相传妈祖在世时,湄洲屿西边有个出入湄洲的要冲叫门夹(就是今天的文甲),有一次,一艘商船在附近海上遭到巨风袭击触礁,海水涌进船舱,即将沉没,村民见狂巨浪,不敢前去营救。在这紧急时刻,妈祖信手在脚下找了几根小草,扔进大海,小草变成一排大杉划到并附在即将沉没的商船上,商舟免遭沉没,船中人免难。
E:降伏二神: 相传在妈祖二十三岁时,湄洲西北方向有二神,一为顺风耳,一为千里眼。二神经常出没贻害百姓。百姓祈求妈祖惩治二神。为了降服二神,妈祖与村女们一起上山劳动,这样,一直过十多天,二神终于出现了,当二神将近时,妈祖大声呵斥,二神见妈祖神威,化作一道火光而去,妈祖拂动手中丝帕,顿时狂风大作,那二神弄不清所以,持斧疾视,妈祖用激将法激二神丢下铁斧,丢下铁斧之后二神再也收不起铁斧,于是认输谢罪而去。两年后,二神海上再次作崇,十分厉害,妈祖用神咒呼风飞石使二神无处躲避,二神服输,愿为妈祖效力,于是妈祖收二神为将。
F:解除水患: 相传妈祖二十六岁时,那年上半年,阴雨连绵,福建与浙江两省倍受水灾之害。当时当地官员上奏朝廷,皇帝下旨就地祈雨,但祈求毫无改观。当地请求妈祖解害,妈祖道:灾害是人积恶所致,既然皇上有意为民解害,我更是应当祈天赦佑。于是焚香祷告,突然天开始起大风,并见云端有虬龙飞逝而去,天空晴朗了。那一年百姓还获得了好收成,人们感激妈祖,省官于是向朝廷为妈祖请功并准得到褒奖。
G:救父寻兄: 相传妈祖十六岁那年秋天的一天,其父兄驾船渡海北上之际,海上掀起狂风恶浪,船只遭损,情况危急。这时妈祖在家织布,忽然闭上眼睛,使劲全力扶住织机,母亲见状,忙叫醒她,妈祖醒来时失手将梭掉在了地上,见梭掉在了地上,妈祖哭道:父亲得救,哥哥死了!不久有人来报,情况属实。兄掉到海里后,妈祖陪着母亲驾船前去大海里寻找,突然发现有一群水族聚集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众人十分担心,而妈祖知道是水族受水神之命前来迎接她,这时海水变清,其兄尸体浮了上来,于是将尸体运回去。此后每当妈祖诞辰之日,夜里鱼群环列湄屿之前,黎明才散去,而这一天也成为当地渔民的休船之日。
H:恳请治病: 相传妈祖在世时,有一年,莆田瘟疫盛行,县尹全家也染上了疾病,有人告知县尹妈祖有解难之法力。于是,县尹亲自拜请妈祖,妈祖念他平时为官不坏,加上他是外来官,告诉他用菖莆九节煎水饮服,并将咒符贴在门口。县尹回去后遵嘱施行,不日疾病痊愈。
I:收伏二怪: 相传妈祖在世时,湄洲有嘉应和嘉佑二怪,经常出没害民。有一天,一位船客遭怪物作怪,船将沉没。妈祖见之即化作一货船,前去救难。嘉佑见货船前来,立即来追货船。妈祖口念神咒,将其制服。嘉佑当即叩首服罪,妈祖将其收入水阙仙班。为制服嘉应,妈祖施计,于山路独行,嘉应以为只是民间美女,便起歹心前来触犯,妈祖一挥尘拂,嘉应见之不妙逃去。时隔一年,嘉应又出来为害百姓,妈祖说:"这个怪物不归正道,必然扰害人间。"于是叫村民带符焚香斋戒,自己则乘小舟,到海上出其不意,降服嘉应。妈祖也将嘉应收为水阙仙班一员。
J:窥井得符: 相传妈祖十六岁的时候,有一次,与一群女伴出去游玩,当她对着井水照妆时,一位后面跟着一班神仙的神人捧着一双铜符,拥井而上,把铜符授给她,一起玩得女伴们都吓跑了,而妈祖则接受铜符,并不怀疑。妈祖接受铜符后,灵通变化,符咒避邪,法力日见神通,以至她常能神游,腾云渡海,救急救难,人门称她是"神姑","龙女"。
K:妈祖诞降: 妈祖父亲林惟悫(讳愿),母亲王氏,二人多行善积德。惟悫年四十多岁时,已生有一男五女。但担忧一子难保传宗接代,所以经常焚香祷告,想再生一个儿子。惟悫夫妇的虔诚感动了南海观音,一天晚上,观音托梦给王氏并对王氏说:"你家行善积德,今赐你一丸,服下当得慈济之赐。"不久王氏便怀孕了。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傍晚,王氏分娩时,西北处一道貌岸然红光射入屋中,并伴有隆鸣之声,妈祖降生了。因妈祖是女孩,父母非常失望,但妈祖生得奇异,因此十分疼爱。妈祖从出生到满月,一声不哭,所以,其父母给她取名林默。相传妈祖诞生在湄洲岛。
L:湄屿飞升: 宋太宗雍熙四年,妈祖时年二十八岁,重阳节的前一天,对家人说:"我心好清净,不愿居于凡尘世界。明天是重阳佳节,想去爬山登高。预先和你们告别。"家人都以为她要登高远眺,不知将要成仙。第二天早上,妈祖焚香诵经之后,告别诸姐,一人直上湄峰最高处,这时,湄峰顶上浓云重重,妈祖化作一道白光冲入天空,乘风而去。此后妈祖经常显灵显圣,护国佑民,救人危难,当地百姓感激她,在湄峰建起祠庙,虔诚供奉。据传祖庙后的摩崖"升天古迹"处就是妈祖飞天的地。
M:驱除怪风: 相传妈祖在世时,湄洲对面吉蓼城西面,有一座跨海石桥,是当地百姓南来北往的要道。有一天,忽然怪风刮起,刮断了全部桥桩,一时交通断绝,人们无法过往。百姓以为是风神所为,于是祈求妈祖解难。妈祖到石桥处察看,见远处天空一道黑气,知道是有怪所为,于是施展灵术将怪驱逐远去,从此石桥通畅无害。
N:收伏晏公: 相传妈祖在世时,海上有一怪物叫晏公,时常在海上兴风作浪,弄翻船只。有一天,妈祖驾船驶到东部大海,怪物又开始兴风作浪,妈祖乘坐的船只摇晃的非常厉害。妈祖即令抛锚,见前方波涛中一舟上有一金冠绣袖、掀髯突睛之神在作怪。妈祖不动声色,掀起狂风巨浪与之抗击,晏公害怕妈祖的神威,叩拜荡舟离去。但怪物一时为法力所制有所不服,于是变成一条神龙,继续兴风作浪,妈祖说到:"此妖不除,风波不息",在中游抛锚,制服神龙。妈祖命令晏公统领水阙仙班(共有十八位),护卫海上船民,后来晏公成为妈祖部下总管。
O:收高里鬼: 相传妈祖在世时,有一个叫高里的地方出了一个妖怪,当地百姓受其害,染上百病,当地百姓前去求妈祖医治,妈祖给求治者一符咒,叮嘱百姓回去后,将符咒贴于病人床头上。妖怪知符咒法力巨大,于是变成一只鸟逃去,妈祖追出,见鸟藏在树上,鸟嘴还喷出一团黑气,妈祖口中念到:"此怪物不能留此,为患乡里",追击并将鸟抓获。原来是一只鹪鹩,妈祖用符水噴洒小鸟,小鸟落地变成一撮枯发,妈祖取火烧之,枯发现出小鬼原相。小鬼忙叩请妈祖收留,妈祖于是将它收在台下服役。
P:铁马渡江: 相传有一天,妈祖要渡海,可是没有船只,这时候,妈祖见旁边屋檐前悬有铁马,于是灵机一动,取之挥鞭,铁马奔海对面风驰而去,待人上了对岸,忽然之间,铁马无影无踪,旁边的人无不惊叹"龙女"的神通广大。
妈祖显灵传说之一:甘泉济师
据记载康熙二十一年十月,清军水师提督施琅奉旨率三万水兵驻扎平海,等待乘风东渡台湾。当时正遇到干旱,军中缺水。平海天后宫旁有一被填废井,施琅命令挖掘,并暗向妈祖祈祷,井挖好后泉水甘口,解了老百姓、兵士用水之难,泉水从此不竭。施琅以为这是神赐甘泉济师,亲书"师泉"二字,此井至今仍存。
妈祖显灵传说之二:佑助收艇
传说康熙二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夜,施琅第一次率兵渡海攻打台澎,因缺风船行很慢,施琅下令回航平海。不久,忽起大风,战舰上小艇被风刮下海,不知去向。第二天风停息后,命令出海寻找小艇,均安然停在湄洲湾中,艇上人报告说:昨夜波浪中见船头有灯光,似人揽艇,是天妃默佑之功。施琅大为感动,命令整修平海天后宫,重塑妈祖神像,捐重金建梳妆楼、朝天阁,并请回妈祖神像一尊奉祀在船上。
妈祖显灵传说之三:澎湖助战
传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施琅第二次率兵东渡攻打澎湖,军中士兵感到神妃在左右助战,个个英勇向前,千总刘春梦天妃告之二十一日必克澎湖,七月必克台湾。后来清兵强攻澎湖七昼夜,并台湾统一。当时清兵出战攻澎之日,妈祖派千里眼、顺风耳二神将助战,即妈祖"澎湖助战"的神话故事。
妈祖显灵传说之四:托梦建庙
传说宋绍兴二十七年秋(1157年),莆田城东五里处的白湖这个地方,有章氏、邵氏二族人共梦神指地立庙,随后验其地果然是吉地,于是建庙,第二年庙建成。宋绍兴三十年,海寇侵扰,百姓到庙里祈祷,忽然狂风大作,海浪滔天,敌畏惧而退。后来又来侵犯,再次显灵威,很多敌寇被官军擒获。
妈祖显灵传说之五:圣泉救疫
传说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兴化一带发生瘟疫,无药可治,妈祖托梦给白湖一村民,说离海边不远的地下有甘泉,喝了可以疗愈疫病。第二天群众前去控掘并取水饮用,果然灵验。消息传开后,远近人都来取水,络绎不绝,染疫的人全都得救了,这口井被誉为"圣泉"。
妈祖显灵传说之六:神女搭救
传说北宋宣和初年,莆田人洪伯通有一次航行在海上,突然遇到飓风,帆船差一点覆没,急忙呼神女搭救,喊声刚刚结束,大海突然风平浪静起来,洪氏躲过了灭顶之灾。
妈祖显灵传说之七:神女救船
传说北宋宣和五年,宋朝派使者率船队出使高丽(今朝鲜),在东海上遇到大风浪,其中八条船沉了七条,只剩下使者所乘的船还在风浪中挣扎,忽然船桅顶上闪现一道红光,一朱衣女神端坐在上面,随即风平浪静,使者所乘的船转危为安。使者惊奇,船上一位莆田人告说是湄洲神女搭救。
妈祖显灵传说之八:保护使节
据记载,郑和七次下西洋中,3次是船队遇到海寇掠夺和受到锡兰山国王亚烈苦奈儿陷害;1次是船队为苏门答刺国生擒;3次是船队在海上遇到飓风和险情。每次都说得到妈祖神灵庇护而脱险。
妈祖显灵传说之九:天妃神助
据记载,永乐七年,钦差尹璋出使,同年钦差陈庆等往西洋;永乐十三年,钦差内官送甘泉于榜葛剌国,同年太监王贵等又奉命往西洋;洪熙元年(1425年)乙未,钦差内官柴山往琉球;嘉靖十一年(1532年),钦差给事中陈侃等人往琉球册封;嘉靖三十七年,复遣郭汝霖等出使;均得天妃神助而安全往返。
妈祖显灵传说之十:庇佑漕运
据记载,道光六年(1826年),江南有一只千余艘的漕运船队,一日船队抵达黑洋,遭到风暴,得到妈祖神灵护助,整个船队二、三万人安然无恙。
妈祖显灵传说之十一:官员脱险
据记载,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御史孟劭前往台湾巡视,在海上遇到飓风,得妈祖神佑而脱险;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漳州镇总兵奉命南巡时,河流横急,遇到险情,得妈祖显应而平安无事。
妈祖显灵传说之十二:庇佑致胜
参考有关资料:1)康熙十九年(1680年),水师提督万正色驻守崇武,夜梦神妃佐风,于是进兵,迫郑军舍厦门入台湾;2)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钦差大臣福康安等赴台,返回至大担时迷失航向,得神火引导而顺返;3)乾隆五十二年,张均等率水兵剿海贼,遇风得神助,脱险并擒贼五十余名;4)嘉庆十一年(1806年),官军在鹿耳门赖妈祖佑助,击败蔡牵;5)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侵华英军驻进上海潮州会馆,裸卧天后神前,夜里梦见受到棍击,个个惊喊救命。
妈祖显灵传说之十三:使节脱险
据有关资料,康熙二年(1663年),张学礼等往琉球国,归舶过姑米山遇风暴;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册使汪辑等出使,归舟遇飓风;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册使海宝等奉命赴琉球册封存,归舟遇旋风;乾隆二十年(1755年),册使全魁于姑米山遇台风;道光十九年(1839年),册使林鸿年等赴琉球途中两次遇风暴。均得妈祖显灵庇佑而脱险。
妈祖显灵传说之十四:旱情解难
据记载:1192年夏,闽地干旱严重,瘟疫蔓延,群众向妈祖祈求保佑,祷天即下雨;嘉定十年(1217年),兴化大旱,百姓祈求于妈祖,神示梦下雨之时,果然灵验;宝祜元年(1253年),莆、泉大旱,两地共祷于神,旱情即除。
妈祖显灵传说之十五:神助修堤
据记载,1239年,钱塘江决堤,江水漫到艮山天妃宫时,水势倒流不前,百姓借势筑堤,大家都说是神力捍御;宝祜四年(1256年),又得妈祖神助建筑浙江钱塘江堤。
妈祖显灵传说之十六:神助擒寇
据记载,乾道三年,海寇侵扰,官兵数次围歼都无法得手,后凭妈祖神助获胜。嘉定十年,海寇再次犯境,官兵又得妈祖神助,擒蔻首而胜。景定三年(1262年),海寇作乱于兴、泉、漳之间海域,官兵得到妈祖神助,在莆田湄洲一带海域擒获海寇。
妈祖显灵传说之十七:神助宋师
传说嘉定元年(1208年),金兵聚集在淮甸一带,宋廷兴师北伐,向妈祖祈祷神助,宋朝军队三战三捷,解了合肥之围。
妈祖显灵传说之十八:护助剿寇
传说淳熙十一年(1184年),福建都巡检姜特立奉命征剿温州、台州一带海寇,临战前官兵乞妈祖神灵护助。战时隐约看见神在云端之上,于是乘风进兵,擒获贼首,大获全胜。
妈祖褒封
历代对妈祖的赐封根据史料,宋、元、明、清几个朝代都对妈祖多次褒封,封号从“夫人”、“天妃”、“天后”到“天上圣母”,并列入国家祀典。参考有关资料择列如下:
1、宋代14次:
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封灵惠夫人。
宋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年),封灵惠昭应夫人。
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年),封灵惠昭应崇福夫人。
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年),封灵惠昭应崇福善利夫人。
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封灵惠妃。
宋宁宗庆元四年(1198年),封灵惠助顺妃。
宋宁宗嘉定元年(1208年),封存灵惠助顺显卫妃。
宋宁宗嘉定十年(1217年),封灵惠助顺显卫英烈妃。
宋理宗嘉熙三年(1239年),封灵惠助顺嘉应英烈妃。
宋理宗宝祜二年(1254年),封存灵惠助顺嘉应英烈协正妃。
宋理宗宝祜三年(1255年),封灵惠助顺嘉应慈济。
宋理宗宝祜四年(1256年),封灵惠协正嘉应慈济妃。封灵惠协正嘉应善庆妃。
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年),封灵惠显济嘉应善庆妃。
2、元代5次:
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封护国明著天妃。
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封护国显佑明著天妃。
元成祖宗大德三年(1299年),封护国辅圣庇民显佑明著天妃。
元仁宗延祜元年(1314年),封护国辅圣民显佑广济明著天妃。
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封护国辅圣庇民显佑广济灵感助顺福惠徽烈明著天妃。
3、明代2次:
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年),封“昭孝纯正孚济感应圣妃”。
明成祖永乐七年(1409年),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
4、清代15次:
康熙十九年(1680年),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上圣母”。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仁慈天后”。
乾隆二年(1737年),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天后”。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天后”。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天后”。
嘉庆五年(1800年),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佑天后”。
道光六年(1826年),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佑安澜利运天后”。
道光十九年(1839年),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佑安澜利运泽覃海宇天后”。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佑安澜利运泽覃海宇恬波宣惠天后”。
咸丰二年(1852年),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佑安澜利运泽覃海宇恬波宣惠导流衍庆天后”。
咸丰三年(1853年),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佑安澜利运泽覃海宇恬波宣惠导流衍庆靖洋锡祉天后”。
咸丰五年(1855年),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佑安澜利运泽覃海宇恬波宣惠导流衍庆靖洋锡祉恩周德溥天后”。
咸丰五年(1855年),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佑安澜利运泽覃海宇恬波宣惠导流衍庆靖洋锡祉恩周德溥卫漕保泰天后”。
咸丰七年(1857年),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佑安澜利运泽覃海宇恬波宣惠导流衍庆靖洋锡祉恩周德溥卫漕保泰振武绥疆天后之神”。
同治十一年(1872年),要再加封时,“经礼部核议,以为封号字号过多,转不足以昭郑重,只加上‘嘉佑’二字。”
华南沿海及南海诸岛的海洋信仰
一、海上诸神:南海神(洪圣公)、天后(妈祖)和伏波将军
华南沿海海洋信仰起源甚古。刘安《淮南子》云:“九疑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民人(被)[劗]发文身,以像鳞虫;短绻不绔,以便涉游;短袂攘卷,以便刺舟,因之也”。早在先秦时期,生活在华南沿海的越人依海为生,善于舟楫与航海,向海洋索取在陆地上不可而得的生活资料,从事渔业、养殖、制盐、采珠等,有些还从事商业活动,走向海洋,海洋活动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一部分,海洋信仰随之产生。
1989年,考古工作者在广东珠海市高栏岛宝镜湾发现三处距今4000-5000年的岩画,其中几处描绘当时的船只和船上人物,与香港、台湾等地发现的史前岩画内容与风格都很相似。天才石岩画中的船长85厘米,船头细长尖翘,有一鸟头饰物;船身由两条线构成,船中竖一长竿,竿高75厘米,竿上飘一旗幡状物体;船下刻有水波纹。另有两个人与三个似船锚或弓弩的图形。大坪石岩画画面有20多个人和动物,围绕一条大船奔跑、跳跃,似乎是船只启航前的祭海场面。高栏岛宝镜湾新石器时代岩画与台湾、香港发现的一些同时代岩画风格类似,对研究南海地区古人类的海洋文明特别是海洋信仰有重要价值。
明人屈大均说:“粤人事海神甚谨,以郡邑多濒于海”。古代华南沿海影响最大的海洋神灵当数南海神祝融(民间称洪圣公)、天后(妈祖)和伏波将军。南海神祝融,是中国古代正统的国家神灵,在国家礼制与地方祭祀系统中占有一席地位。屈大均说:“凡渡海自番禺者,率祀祝融、天妃;自徐闻者,祀二伏波。”以民间神祗形象世代享受人间烟火的南海神“洪圣公”,在沿海民众心目中具有广大的法力神通,能够保护人们的海上、水上的所有活动。“南海神诞”(波罗诞)香火甚盛。南海神崇拜不仅在珠江三角洲、沿海地区很盛行,在港澳地区、海外华人中也有影响力,是维系海外华侨华人对中华文化认同的信仰纽带。
伏波将军是指东汉光武帝时平定岭南的汉军统帅马援,两广以及越南北部民众多有建祠祀之者,其中广东西部、广西北部湾沿海地区民众对伏波将军的最为崇拜,较妈祖信仰为盛。
华南海神(水神)多数是本地产生的,只有妈祖(天后)是随着福建民众的迁移而传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信仰妈祖的人超过1亿,有马祖庙(天后宫)1500多座,其中台湾357座,广东、福建各300余座,日本100余座。粤港澳地区著名的有澳门妈阁庙、广州南沙天后宫、深圳赤湾天后宫、雷州夏江天后宫等。
兄弟公是海南人广泛崇信的海神,又称昭应公、108兄弟公。昭应公的起源有多种传说。一说起源于明代,以梁山泊一百零八好汉结义兄弟为蓝本。或说海南有“108兄弟”远航南海捕捞,遭遇了罕见的大台风,人船并失。后来,“108兄弟”多次显灵救助遭遇海难者,沿海乡亲们感激他们的恩德,便建祠立牌纪念他们。越南海南侨民则认为“昭应公”是前往越南顺京(顺化)做生意的108位琼商,这些商人遭到阮朝巡兵沉杀,成为海上孤魂,后来年平反昭雪,敕封“义烈昭应”,成为海南人的保护神。兄弟公(昭应公)随着海南人向外播迁,也流传到海外,成为带有一定国际色彩的琼籍华人群体共同拥有的民间信仰。
二、海国殊俗:异彩杂陈的崇拜仪式
华南濒临南海,区内民族杂居,除汉族外,还有壮、黎、苗、回等民族杂居,区域发展很不平衡,宗教文化具有多元色彩,除了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外,各民族有各自的宗教信仰,也有信奉多种宗教的。沿海地区、河海交汇地带乃至南海岛屿,人们崇拜的神灵名目繁多。
沿海社会既是海洋信仰赖于成长的天然土壤,也蕴含着改造这些信仰的内在力量,因而海洋信仰在民间流传过程中总是表现为传承与变异并存,异乡必定殊俗,各地大大小小的与海洋崇拜有关的神灵,往往表现出同中有异、异彩杂陈的地方特色。
(一)雷州半岛的天后信仰
妈祖自宋代以后不断向沿海地区和海外传播,形成一个影响广泛的国际性民间信仰系统。宋代以后福建人持续南迁入广东沿海地区,从粤东潮、惠,粤中广州,到粤西雷、琼,从而在沿海地区形成操闽南方言或其衍生语言的居民群体。闽人也把妈祖信仰带到广东,在广东闽方言区乃至其他方言区大行其道,成为濒海民众广泛信仰的海洋大神。不过妈祖信仰在广东沿海地区传播过程中,并不是一成不变,民间力量在“造神运动”中不断对崇拜对象加以改造,赋予原有妈祖不曾有的神通,把“妈祖”变化出许多与原来信仰不同的异象。例如在高州沿海,人们崇拜的妈祖有时与本地广受尊崇的冼太夫人混为一体而难分彼此。雷州半岛过着半农半渔生活的沿海居民对妈祖的崇拜堪称狂热,供奉妈祖的庙宇有妈祖、招宝、青惠合敬的“天后宫”,也有独尊妈祖的“天妃庙”,还有妈祖与众神圣合一的“列圣宫”,不一而足。最值得注意的是,妈祖已经不是单身,而是姊妹仨人,因而雷州人称呼妈祖为“阿婆”,供奉三位“阿婆”的天后宫称为“三婆庙”。而北部湾涠洲岛的“三婆”,似乎不分是非,良民海盗,有求必应。
雷州人对妈祖诞的庆典最隆重,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诞期,供奉妈祖的宫庙,信男善女摩肩接踵顶礼膜拜,阖郡皆然,其中硇洲岛津前天后宫“三月坡”大祭典。“雷城三月春”、“南兴三月市”、“井尾三月坡”最有特色。
(二)海南及南海诸岛的兄弟公信仰
海南为我国第二大岛屿,孤悬海外,远离中央王朝政治中心,王朝统治经常处于鞭长莫及状态。又处南海海上交通要冲,中外交往必经之地,人口流动性大,海岛一些地区有外国人聚居,成为中外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汇之区。
沿海民众不少从事海洋渔猎或水上作业,有些漂洋过海,经商谋生,他们崇奉海洋神灵有海龙王、伏波将军、海神娘娘、天后(妈祖)、水尾圣娘(又称南天夫人)、冼太夫人、木头公等等,兄弟公(又称108兄弟公、昭应公)为其中受到广泛崇信的“大神”。
海南兄弟公庙除广布在海南沿海外,在渔民经常活动的海岛和海域,都建有庙宇,供奉神灵。昔日海南渔民远航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岛,以及东南亚诸国,在启航前和归航后分别有“做福”(祈福)和“洗咸”等祭祀“兄弟公”的仪式。另外逢年过节,也有祭拜。
“做福”是渔船即将启航前祭祀“兄弟公”的一种仪式。初冬,当新的捕捞季节即将来临,各船主便开始忙碌备汛。在备足柴米油盐以及淡水等生活和生产必需品之后,船主特请“半仙”(道士)挑选一个黄道吉日举行祈福仪式。“做福”吉日来临之夜,船主将买来的肥猪屠宰做为供奉兄弟公的祭品,并在兄弟庙和即将出航的船只上举行。“做福”之后,一旦正气东北风的季风吹来,船只马上启程远航。
上世纪50年代以前,海南渔船开往西南中沙群岛从事耕海。刚开到西沙的船只,先到永兴岛的“兄弟庙”报到,把煮熟的整个肥猪抬到庙中供奉兄弟公,习惯称为“烧香割红”。
渔船如果要开赴南沙,按惯例至少要带二头大肥猪和数只公鸡。到达南沙的第一站双子群礁时,必须屠宰一头肥猪并烧香洒酒祭祀兄弟公。
开往西南中沙从事耕海的渔船,一直捕捞到次年才返航回家。渔船归航后,一般一两天内就必须举行“洗咸”仪式,就是感恩兄弟公保佑平安且丰收归来的仪式。与“做福”相反,“洗咸”是白天进行。
浅海捕捞的渔民也有祭拜兄弟公的习俗,与远洋航行、深海捕捞的祭拜方式不同。凡是当天出海当天返航的渔民,如果当天捕鱼大丰收,渔民都会立即祭拜,感恩“兄弟公”。
1974-1975年,广东省博物馆与海南行政区文化局在西沙群岛进行两次文物调查,考古人员踏遍群岛的绝大部分岛礁沙滩,发现多我国渔民从秦汉到清代的居住遗址和遗物。在赵述岛、北岛、南岛、永兴岛、和五岛、琛航岛、广金岛、珊瑚岛和甘泉岛,就发现有14座渔民建造的供奉“兄弟公”的石庙(又叫孤魂庙、公庙、神庙、土地庙等);在中岛、晋卿岛、金银岛等地,也有遗存。这些历史遗物、遗迹不仅对研究南海交通有很高价值,而且证明自古以来南海岛屿就有中国人生活乃至短暂居留,他们是这片海域的主人。
(三)港澳水上人家崇拜的“朱大仙”
三、泽被海澨:作为文化遗产的海洋信仰及其开发与利用
世界文化遗产是代表人类创造的一种杰出作品,体现全世界人类共同认同的价值,是在一定时期内或在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人类某一建筑形式或聚居地,或有规划的城镇的独一无二的遗存,或是特别精美、古老或华丽的遗迹,或者是一种已经消失的文化、生活方式或生态系统的见证。
参照世界文化遗产的划分标准,海洋文化遗产可以划分为物质性和非物质两种文化遗产形态。海洋信仰属于非物质海洋文化遗产,与其他人类口头传统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一样,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它植根于濒海地域与海上社会,其草根性和民间本色赋予它顽强的生命力与传承海洋文明的特有功能,所以无论是海洋历史还是海洋文化研究,都应该更多地走向海洋,贴近濒海民间,进入海洋文化赖于生存的海洋社会。
在正确的文物保护观念指引与管理制度规范下,海洋信仰遗产可以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不可多得的利用、开发的宝贵人文资源。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推进,沿海社会各界不断探索弘扬传统文化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地方政府重视海洋文化建设,积极引导,移风易俗,鼓励学界参与,举办了各种各样的民间海洋信仰活动,促进沿海地区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健康发展,使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乃至学术研究价值互相促进,相得益彰。例如广州市至今成功举办了6届“波罗诞”庙会,宣传推广广府民间文化。阳江市每年举办一次“开渔节”,宣传海洋渔业资源保护,促进海洋旅游事业发展。德庆县多年来举办“悦城龙母诞”,珠三角各地每逢端午节举办龙舟竞渡活动,对弘扬优秀的传统“海洋—水乡”文化,发展地方特色旅游,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都起到良好的作用。
除了发挥海洋信仰遗产的经济开发价值外,还应从以世界视野、时代眼光,整合海洋文化资源,更广泛地发挥海洋信仰遗产的多样化价值,为维护海洋国土、发展国家海洋事业及其他事业发挥积极作用。
(一)用现代理念与时代精神,对海洋信仰遗产进行重塑与创新,使之成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海洋文化精神,普及、提高全民的海洋意识。
(二)千百年来,沿海民众在自己的海国家园生产与开发海洋资源、维护国家海疆活动中,留下大量物质性和非物质性文化遗产,海洋信仰是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东沙群岛的大王庙,西沙群岛的兄弟公庙(又称石庙、孤魂庙、娘娘庙),是我国渔民在南海诸岛海域世代耕海的最主要的精神寄托,也是证明南海诸岛及其海域自古就是我国固有海疆的珍贵物证。
(三)海洋是沟通世界濒海各国各民族的重要通道,是不同国家、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海洋信仰倡导行善、互助、友爱、和平等精神,可以把沿海地区海洋信仰(特别是妈祖)与发展对港澳关系、对台工作和侨务工作等联系起来,拓展对外交往渠道,增进与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的乡邦情谊,传播中华文化,发挥独特的文化功能和凝聚作用。
(四)2009年,妈祖信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海洋信仰文化遗产积淀极为深厚,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新近国家推进广州、泉州、宁波、扬州、登州等五地联合申报“海上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应该把沿海地区重要的海洋信仰纳入申报范畴,使海洋信仰成为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品牌,成为促进人类海洋文明进步与友好交流、造福人间、永续利用的人文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