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序开发与利用

我国首个海岛兆瓦级微电网建成正式运行

关键词: 

 

2014年10月10日,国内首个在海岛建立的兆瓦级微电网——浙江南麂岛微网经过168小时试运行后正式投入运行,这标志着国家“863”课题——含分布式电源的微电网关键技术取得重大进展。

南麂岛离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30海里,离台湾岛130海里,是联合国生物多样性管理示范区和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该岛过去只能靠柴油发电,成本高,污染多。马祖岙村支书杨志选说:“用风能、光伏发电,对我们有切身利益。以前,要用柴油发电制作冰块冷冻捕来的鱼,停电的情况经常发生,鱼很容易臭了,只能扔掉。如今有了微网,我们用上了大冰柜,不用担心停电,还省钱呢。”

正式投入运行当天,南麂岛微网示范工程监控系统显示,新能源发电功率为298.4千瓦,储能71.98千瓦,柴油发电为零。该项目课题组有关负责人介绍说,试运行以来,新能源累计发电2.9万千瓦时,占总负荷需求56%。岛上供电模式进入全新阶段,绿色环保,智能互动,安全稳定。

南麂岛微网示范工程是国家“863”计划课题——含分布式电源的微电网关键技术研发的配套示范工程,由国家电网浙江省电力公司负责建设,含有风能、太阳能、柴油发电和蓄电池储能的风光柴储综合系统得到了成功运用。

我国建成海水淡化工程超百个

关键词: 

 

近日,国家海洋局海洋科学技术司发布了《2013年全国海水利用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2013年,沿海各地及相关部门积极推进海水利用工作。全国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总体规模不断增长,截至2013年底,全国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03个,工程总规模达到日产90.08万吨,最大海水淡化工程规模为日产20万吨。

 《报告》分为7个部分,对2013年我国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海水化学资源利用及政策与管理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梳理和阐述。

 《报告》显示,2013年,全国新建成海水淡化工程8个,新增海水淡化工程产水规模日产水12.55万吨,每吨成本5元~8元。海水淡化主要采用反渗透和低温多效蒸馏海水淡化技术。海水直流冷却、海水循环冷却和海水化学资源利用技术也不断得到应用。新发布海水利用相关标准14项,包括国家标准2项,行业标准12项。同时,海水利用作为重要内容先后列入循环经济、节能环保、海洋经济等国家和地方重要规划中,浙江省、河北省和青岛市先后发布海水淡化发展规划或行动方案。多家海水淡化产业联盟相继成立,沿海地区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试点示范工作稳步推进。

  在海水淡化方面,海水淡化工程在沿海9个省市都有分布,主要是在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沿海城市和海岛。北方以大规模的工业用海水淡化工程为主,主要集中在天津、河北、山东等地的电力、钢铁等高耗水行业;南方以海岛民用海水淡化工程居多,主要分布在浙江、福建、海南等地,以百吨级和千吨级工程为主。

  全国海水淡化工程产水的终端用户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工业用水,如:首钢京唐港、天津大港新泉、辽宁红沿河等海水淡化工程;另一类是民用供水,如:浙江嵊泗,西沙永兴岛、赵述岛等岛屿海水淡化工程。

  在海水直接利用方面,2013年我国沿海火电、石化、核电等行业普遍采用海水作为工业冷却水,年利用海水量稳步增长。截至2013年底,年利用海水作为冷却水量为883亿吨,其中2013年新增用量42亿吨。

在海水化学资源利用方面,2013年,除海水制盐外,我国海水提钾、提镁、提溴等行业也发展较快,产品包括溴素、氯化钾、氯化镁、硫酸镁。随着海水淡化工程规模的扩展,浓海水综合利用技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蓝色牧场--海洋农牧化

关键词: 

 

海洋鱼类资源的减少,人们对海产品需求量的增加,导致海洋农牧化的出现。首先是变捕鱼为养鱼。要保证养鱼丰收,鱼的种苗生产技术是第一步。近年来,在鱼的人工授精、孵化、仔鱼育成、人工放流等技术上都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利用鱼类回游特性进行放养,使得近海渔场的鱼种和资源量不断增加,保证了鱼的产量。

贝类养殖。鲍鱼、干贝、牡蛎等经济价值较高的贝类,已经实现了工厂化育苗。在我国的大连、山东长岛,都已建成贝苗养殖车间,并向沿海渔民供给贝苗。

藻类养殖。藻类养殖主要有海带、裙带菜、紫菜等。藻类养殖在我国沿海非常普及。我国从北到南,在近岸浅海,开辟了大面积的藻类养殖场。

虾蟹养殖。科技人员已经突破了亲虾越冬等技术难关,实现了夏苗驯养、放流等。随着技术的进步,许多海上牧场又从单一养殖逐步实现立体养殖。海水的表层用来养殖海带等海藻,底层用来养殖蟹贝,中间层用来养殖经济鱼或虾等,实现海水立体养殖业。

什么是蓝色革命

关键词: 

 

海洋捕捞业是把海洋中野生的动物和植物捕捉到或采集上来供人类享用。这种生产方式与古代人类在森林里和草原上打猎和采摘野果的方式本质上没有什么两样。如果仅仅停留在这种状态,不管海洋生物资源多么丰富,也不能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要,更不用说依赖海洋解决未来人类的食物供应了。

值得庆幸的是,现代渔业正在实现由天然采捕向农牧化的转变。海洋渔业农牧化就是从海洋生物的繁殖、饲养、生长到收获的渔业生产的全过程,完全由人工控制,就像耕种田地、饲养畜禽、放牧牛羊一样。这种对传统渔业的改造,被称为“蓝色革命”。

科学种田,使粮食、蔬菜、水果产量大幅度提高,被人们称为“绿色革命”。畜牧业的科学技术的进步,大幅度提高了牛、羊、猪、鸡、蛋、奶的供应量,被称为“白色(奶)革命”。渔业农牧化的进步主要发生在海洋上,所以称为“蓝色革命”。

现阶段海洋渔业农牧化的主要方式是:人工育苗,放养到海里,在人工控制下生长,再捕捞(鱼、虾、贝类)或收割(藻类)上来。这种方式的渔业在日本称为“栽培渔业”,在欧、美称为增殖渔业。我国则称为“增养殖渔业”。增殖主要是指人工育苗后大量放流到海洋中,通过增加资源量提高渔获量。

辽宁长海海上牧场

辽宁长海海上牧场

海上网箱养殖

海上网箱养殖

滩涂养殖

滩涂养殖

滩涂养殖

海带人工养殖

确保海洋资源的有序开发与利用

 

8月25日,参加第三届亚太经合组织(APEC)蓝色经济论坛的新西兰初级产业部副部长罗杰•史密斯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发展蓝色经济,将为人类社会提供可持续的食物和财富,我们要确保良好有序地开发利用宝贵的蓝色资源。

罗杰•史密斯认为蓝色经济这一新兴理念是亚太地区经济发展动力的重要来源,新西兰对此予以坚定支持。新西兰对于蓝色经济的理解是,在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同时,重视自然资源的保护,以确保资源和环境能够持续为人类的幸福生活提供支持。

他说,新西兰政府高度重视新中两国在海洋领域的合作。2011年,双方签署了渔业合作安排;2013年4月,两国又正式签署了政府间渔业合作安排。“两国间渔业合作安排的签订,为两国渔业领域合作带来了新的契机,也为两国在信息共享、学习交流、渔业科学、国际渔业事务以及海洋环境监视监测等领域的合作搭建了一个框架。”

据罗杰•史密斯介绍,中国是新西兰海产品出口的重要市场,很多新西兰企业都与中国企业在海产品加工领域建立了合作关系。

他表示,新西兰政府希望通过相关合作的开展,增强两国间在海洋各领域的双边合作。例如,在南极科学研究方面,新中开展了积极的交流与合作,两国都参与了“罗斯福岛的气候演变”这一国际合作计划,并且都是3个地区间海洋合作机构(中西太平洋渔业委员会、南极海洋生物资源保护委员会、南太平洋区域渔业管理组织)的成员,在促进渔业资源可持续管理、实现海洋可持续发展方面拥有共同利益。特别是在太平洋金枪鱼资源管理方面,两国开展了紧密的合作,中国已成为亚太地区的渔业大国,新西兰希望在确保金枪鱼资源可持续管理方面与中国开展更为紧密的合作。

罗杰•史密斯说,保持海洋环境的健康是新西兰政府追求的重要目标,“我们需要确保这些领域与各国政府工作重点相吻合”。他认为,要实现对海洋的有效管理,各国需在渔业、海洋环境保护、食物安全、气候变化等领域采取综合性管理手段,同时也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参与。

谈到即将召开的第四届APEC海洋部长会议,罗杰•史密斯希望本次会议能加强对以下几方面的关注:一是APEC在地区海产品贸易与投资方面所扮演的角色,特别是渔业补贴的透明度和规范化;二是希望关注在打击非法捕捞方面的行动,鼓励APEC成员参与打击非法捕捞,或遵守打击非法捕捞的国际协定;三是应强调政府在渔业管理方面良好施政以及建立海洋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性……